【我的返家乡故事】立报国之志,践爱国之行--大数据22王亚飞

文章作者:王亚飞时间:2023-08-30浏览:19

北方的风景,数千英里的冰,数千英里的雪。出生在这个和平美丽的时代,我们会因为生活的舒适而忘记祖国的责任吗?我们会因为沙子的覆盖而忘记祖先留下的光荣印记吗?我们会因为时间的洗礼而放弃我们应该记住的红色内涵吗?我相信我们的回答会是否定的。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都在祖国的照顾和爱中长大。我们如何很容易地从记忆中抹去祖国的历史。

一、中山寝陵何处寻,南京城外柏森森

远远望去,中山陵巍峨壮观,庄严的气息迎面扑来,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高大的花岗石碑,上有中山先生手写的“博爱”二字。继续前行,当独具特色的建筑物一一呈现,我们读着墙上刻着的三民主义之精髓,感受着孙中山先生为我们带来的记忆。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在庄严和肃穆的氛围下,倾听辛亥革命的历史。而在终点俯瞰钟山的壮观景象又能让你感受到在历尽艰辛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满足,更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博大胸怀。尽管天气炎热,景区内却依然游人如织,而这对我们工作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尽管我们小队有不少人,但面对大量游客的询问,大家都有些筋疲力尽,更何况一些棘手的问题大家还要查阅一些手册资料。有一部分的同学负责给游客们讲解中山陵的历史。虽然讲解材是我们提前有所自己准备,但是准备得显然不够充分,尽管展板上每个人物及景点有一定的介绍,但为了更好的服务游客,同学们临场诉说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对介绍进行了延伸。尽管有些问题超越了同学们的知识范围,但大家都始终保持着微笑,坦白地承认自己确实不知道。因为大家体贴细致精彩的服务,得到了许多游客的赞扬。

二、南京大屠杀,魂归万人坑

我们来到了本次征程的最重要的一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它是南京市人民政府为铭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而筑建,展馆门口的遇难者们惨绝人寰的雕塑,他们脸上写满了恐惧与悲惨。

进入展馆内,它正式向我们上演了一幕幕南京大屠杀时恐怖的场景。馆内陈列了当年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历史档案资料,中外人士当年对这次历史惨案所写的纪实、报道和出版的专著、图书、报刊,至今尚健的1000多为幸存者的名册、证言、证词和事物,这一切令人倒吸一口气。走出馆外,我们对来此参观的游客做了相关采访,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拥有着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但我们却拥有同样的一颗和平、爱国之心。带着复杂的心情,我们离开了这里,这里曾是我们最期盼到来的地方,如今却是我们最不敢提起的地方。就像馆里的那句话:“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每一名爱国的有志青年都会牢记这段惨痛的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三、一路南京历史,满街华夏人文

寻访南京民间抗战遗址工作主要是走访涉足草鞋峡、利济巷2号、雨花台、灵谷寺、燕子矶等一系列民间抗战遗址。由于那几天天气较为闷热,团队的小伙伴们又常常在外奔波吃不消,于是我们兵分两路分批次出去走访遗址。令我们失望的是,我们希望研究的7个民间抗日战争遗址。除了雨花台和灵谷寺保存较为完好外,其余几个遗址都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已经看不出曾经发生的动乱,因此给我们的走访计划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只能选择其中有真实价值的遗址来作为我们的实践考察对象。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南京图书馆、金陵图书馆、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等档案馆进行史料搜集。

本次实践活动,通过对南京民间抗战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与汇编,并向在南京红色景区游览的游客宣讲红色爱国精神,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了侵华罪行,提醒了我们要牢记历史、莫忘国耻,展现了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新形象。同时,这次社会实践也我们提供了一一个走出校园,踏上社会,展现自我的绚丽舞台,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积累了社会经验,提高了自已团队协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这将为我们以后走出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大学生,我们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我们应当努力学习,不断成才,主动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珍惜我们已经拥有的一切,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成长。要用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拼搏精神,去展示新世纪大学生的风采,去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通讯员:荣菁秋 初审:汪志圣)

终审人:奚昕

返回原图
/